

興義泥凼石林景區內石峰聳立,千嶂蒼翠,石林主要分布于土山、石山相間的臺地和緩坡上,這座無人工雕琢痕跡、迷宮式的石林景觀,形成于古生代,是發育典型的巖溶地貌。
興義泥凼石林風景區由集中型和散落型的石林、峰叢、峰林交融而成,一石一姿,一孔一景,各具風格,有的連綿成崗、有的獨立成塔、有的相映成巷、有的拱揖成門,登上風波灣何應欽故居觀景臺,極目遠望,一覽眾山小,令人心曠神怡,在此能觀賞到云山霧海奇觀和日落日出美景。
景點分布
泥凼石林分為前后兩部分,前石林在風波彎和戴家壩一帶,石灰巖形成的石峰、石柱、石牙、石筍,星羅棋布,獨立成趣,或互襯為景。有的形同珍禽異獸,跳躍奔馳;有的形似人物,姿態各異;有的拔地而起,直沖天際。李家彎子溶洞壁上,石鐘乳形成的石龍,與戴家壩的臥虎石,遙相對峙,民間有“石龍對石虎”的傳說。
這里,集中和散落型的石林與峰林相交融。
其中的隴戛石林景觀獨特,它與著名的云南路南石林相比,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林天透空,數萬平方米集中成片的石林,酷似一座傲然挺立了億萬年的“石頭城”;二是自然露面成林,酷似一群婀娜多姿的“少女”;三是石林剛健,細條、片薄、穿孔多,造型奇特,錯落有致。一石之上,有“宮殿”,有“門窗”,可謂一石多景,步移景遷。
石林造型
泥凼石林單個石峰最高20米,一般高10米,最低8米。這里,集中型和散落型的石林與峰林相交融。其中的隴戛石林景觀獨特。與云南路南石林相比,它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林天透空,數萬平方米集中成片的石林,酷似一座傲然挺立了億萬年的“石頭城”;二是自然露面成林,酷似一群婀娜多姿的“少女”;三是石林剛健,細條、片薄、穿孔多,造型奇特,錯落有致。一石之上,有“宮殿”,有“門窗”,可謂一石多景,步移景遷。石林中有六座石峰,渾然組成“山川”兩字,神形兼備,大有使古今書家退避三舍之勢;“擎天柱”、“倚天劍”、“佛后石”、“蘑菇石”亭亭玉立,“頑猴望月”、“壽龜登天”、“群象爭飲”栩栩如生;“將軍出征”、“一夫當關”巍峨壯觀;“姑嫂情深”、“醉翁踏月”、“采藥老人”維妙維肖。石林旁有白馬洞,深五百余米,鐘乳石晶瑩潔白,層層有景。登馬路坡觀賞天際日出,一覽變幻多端、遼闊澎湃的桂北云海,又是一番景象。
人文景觀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泥凼僅是一個地處興義城南部45公里,位于峰林、石林之中的小集鎮,石堡好像建在一條“回龍轉向”的龍頭之上,易守難攻,堅固沉穩。堡內建筑由正廳、兩廂、花園、魚池等構成。何應欽故居地處貴州省興義市東南部泥凼石林風景名勝區內的風波彎,1890年4月,何應欽出生于鎮南一幢木結構中式房屋內。房屋原系普通民居,是何應欽之父于1874年修建的,后隨著何應欽職級的不斷升遷,其家人先后改建加高了三次。為了配套,又新建兩幢廂房,最后成為巍峨高大、寬敞明亮的一樓一底標準的三合院建筑。樓房中的石柱、石凳、石缸、石壁,雕龍畫鳳,刻制精細;墻上鐫刻的“魚躍鳶飛”,花鳥蟲魚,栩栩如生。作為興義市旅游業“四大品牌”(自然風光、自然遺產、人文景觀、民族風情)的重點,何應欽故居建筑設計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價值和歷史文物研究價值,是興義市不可多得的人文旅游資源。為開發、保護和利用好這一資源,興義市投資300萬元對其進行修復,一期修繕工程已全部完畢。游客可在修繕一新的何應欽故居觀賞300多件與何應欽有關的實物、圖片、書法等故居藏品。正廳面闊五間,長30米,硬山木結構,三層三重檐。門窗、柱礎采用透浮相間的中國傳統雕刻手法,刻制諸多栩栩如生的花鳥蟲魚、獅虎龍鳳圖案,既典雅莊嚴,又富貴美觀。柱礎上刻梅蘭竹圖案,宛如一幅幅水墨丹青,其手法之高,堪稱山區石雕杰作。
推薦閱讀
向陽路小學開展“高舉隊旗跟黨走 星星火炬更燦爛”中國少年先鋒隊建隊日主題系列活動[組圖]
![向陽路小學開展“高舉隊旗跟黨走 星星火炬更燦爛”中國少年先鋒隊建隊日主題系列活動[組圖]](/d/file/photo/gz/20201015/84ee6ec2cbfebe73db8f13d52aab9023.jpg)
興義市豐都辦江岸小學開展“爭做新時代好隊員”主題隊會系列活動[組圖]
![興義市豐都辦江岸小學開展“爭做新時代好隊員”主題隊會系列活動[組圖]](/d/file/photo/gz/20201014/da1fcf35936b7cd2e9434075d40579c9.jpg)
興義市第九小學舉行2020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及“安全第一課”[組圖]
![興義市第九小學舉行2020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及“安全第一課”[組圖]](/d/file/photo/gz/20200901/e9f709122ce75749b7ee9a8cb3ea4a93.jpg)